中国语文 1995年第5期(总第248期) 怎样才算是古音学上的审音派 陈 新 雄 一 前 言 1994年增刊的《语言研究》,刊载了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八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① 刊登了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唐作藩先生的大作《论清代古音学的 审音派》一文,②对我在《黄侃的古音学》③一文中的若干观点,特别是有关审音派古 音学家的认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本文可视为对唐先生一文的回应,同时又提出一些自己 的看法,以便使问题取得更清楚的概念及更周延的界定。 二 审音派学说的缘起 诚如唐先生所说,审音、考古两个概念,也是江永(1681-1762)首先提出来的。江氏在《古 韵标准·例言》中说:"《古音表》分十部,离合处尚有未精,其分配入声多未当,此亦考 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每与东原叹惜之。"④后来戴震(1725-1777)在他的《答段若膺 论韵书》里也提到审音与考古两个名词。戴氏说:"仆谓审音本一类,而古人之文偶有相涉 ,有不相涉,不得舍其相涉者,而以不相涉为断;审音非一类,而古人之文偶有相涉,始可 以五方之音不同,断为合韵。"又曰:"仆以为考古宜心平,凡论一事,勿以人之见蔽 我,勿以我之见自蔽。"⑤段玉裁(1735-1815)在《江氏音学序》中说:"盖余与顾氏、 孔氏皆一于考古,江氏、戴氏则兼以审音,而晋三于二者尤深造自得。"其《答江晋三论韵 书》云:"足下云:顾氏合侯于虞,与三代不合,而合于两汉;江氏合侯于尤,且不合于 两汉矣。足下合真臻于文魂,非求合于他书而不合于三百篇乎!戴氏亦以真文为一,尤侯为 一,谓仆考古功多,审音功少。"⑥可见在清代康雍乾嘉全盛之期,已有古音学大师注意 到考古与审音两派之差异,段氏玉裁且为两派古音学家分类,而江氏晋三则以为于考古、审 音皆深造自得,亦可说介于两派之间,兼两派之长者也。不过这仍是初步的观察,也还没有 指出各派的特征来。直到王力(1901-1986)在1937年《语言与文学》杂志第一期发表《古韵 分部异同考》一文,才明白地指出来说: 诸家古韵分部,各不相同;大抵愈分愈密。鄙意当以王念孙为宗;然顾炎武、江 永、戴震、 段玉裁、孙广森、严可均、江有诰、朱骏声、章炳麟、黄侃亦各有独到处。顾、段、孔、王 、严、朱、章为一派,纯以先秦古籍为依归;江永、戴、黄为一派,皆以等韵条理助成其说 ;江有诰则折中于二派者也。⑦ 后来又在《清代古音学》一书中说: 我曾经把清代古音学家分为考古、审音两派:顾炎武为考古派,段玉裁、王 念孙、孔广森、江有诰、章炳麟继其后;戴震为审音派,黄侃继其后。我自己原属考古派, 后来变为审音派。入声独立是审音派的标识,我认为入声独立是对的,阴阳入三分也是对的。 ⑧在"黄侃继其后"下有小注云:"江永考古、审音并重,不属于任何一派。"王力先生这两 段话说明,他为审音派加上了两个条件。就是: (一) 须以等韵条理助成其说。 (二) 入声独立是审音派的标识。 我觉得王力先生所定下来的这两项条件,对我们研究和判定某位古音学家是否为审音派有很 大的帮助,值得我们细加推敲。 三 审音派古音学家的要件 王力先生所说的两项判定审音派的条件,可以说是成为审音派的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 件。王力先生在他的《汉语音韵》一书第七章古音(上)谈到《上古的韵母系统》一节时,列 举了清代的顾炎武、江永、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及后来的章炳麟、王力等人 的学说。 并且说:"以上所述诸家,代表古音学上最重要的一派。这一派比较地注重材料的归纳,不 容以后说私意参乎其间。"又说:"另一派的音韵学家以戴震、黄侃为代表。他们的特点是 阴阳入三声分立。"王力先生在第八章古音(下)说到《为什么阴阳两分法和阴阳入三分法形 成了两大派别》时说: 顾炎武的十部,事实上是阴阳两分法,因为他把入声归入了阴声。段玉裁的 古韵十七部,事 实上也是阴阳两分法,只不过他以质属真,步骤稍为有点乱罢了。孔广森的古韵十八部,开 始标明阴阳,并宣称古代除缉合等闭口音以外没有入声。而他的"合类"是归入阴声去的。 王念孙和江有诰虽没有区分阴阳,看来也不主张阴阳入截然分为三类。章炳麟作"成均图 "把月物质三部(他叫做泰队至)归入阴界,缉叶(他叫做缉盍)归入阳界,仍 是阴阳两分。 江永把入声分八部,并主张数韵共一入,这是阴阳入三分的先河。戴震认为入声是阴阳相配 的枢纽,所以他的古韵九类廿五部是阴阳入三声分立的。应该指出,戴氏和江永的古韵分部 的性质还是很不相同的。江永只分古韵为十三部,而没有分为廿一部(连入声),他还不能算 是阴阳入三分,入声还没有和阴阳二声分庭抗礼。到了戴震,入声的独立性才很清楚了。但 是,戴震的入声概念和黄侃的入声概念是不同的。戴震的入声是《广韵》的入声,所以祭泰 *%废不算入声:黄侃的入声是《诗经》的入声,所以祭泰*$ 废算是入声。黄侃承受了段玉裁古 无去声之说,更进一步主张古无上声,这样就只剩下平入二类,平声再分阴阳,就成了三分 的局面。⑨ 王力初把江有诰列于折中于考古审音之间,其后又把他列入考古派;先把江永列为审音派, 后来在《汉语音韵》中先说他是考古派,后又说他开阴阳入三分的先河,但又说他还不算是 阴阳入三分,在《清代古音学》里又说江永考古、审音并重,不属于任何一派。可见同一个 古音学家,王力先后的看法也不完全一致。也就是说懂得等韵的条理,可说懂得审音,但不 一定是审音派的古音学家,因为要用上了等韵的条理去作古韵分析,才能算是审音派的古音 学家;就是用了等韵的条理去分析上古韵部,而没有把入声独立成部,还非审音派。把入声 韵部独立,是审音派古音学家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要阴阳入三分,使入声与阴 阳两声能够分庭抗礼,也就是要注意阴阳入三声之间的互配关系,能如此才算是一位真正 的审音派的古音学家。 四 对唐作藩质疑的答复 唐先生对拙稿《黄侃的古音学》一文最大的质疑,是因为我说:"审音派自戴震以后,即未 再发展,直到黄侃始受到肯定,故在古音学的研究上,黄侃应该是民国以来审音派的开创人 。"于是提出江永与江有诰,也应该是审音派。至于所提到的姚文田与刘逢禄,唐先生不认 为是审音派,我也不认为是审音派,这两人不构成意见的分歧,所以用不着辩解。剩下来 的就只有江永与江有诰该不该算作审音派的问题。在讨论二江是否审音派之前,我们先看看 铁定为审音派的戴震与黄侃是怎么样利用等韵知识来分析古韵部,又怎么样将入声独立与阴 阳二声抗礼相配。 戴震云:"仆已年分七类为二十部者,上年以呼等考之,真至仙,侵至凡同呼而具四等者二 ,脂微齐皆灰及祭泰*%废亦同呼而具四等者二,仍分真已下十四韵,侵以下 九韵各为二,而 脂微齐诸韵与之配者亦二。"又曰:"仆以为考古宜心平,凡论一事,勿以人之见蔽我,勿 以我之见自蔽,尝恐求之太过,强生区别,故宁用陆德明'古人韵缓'之说。后以殷(真)、 衣(脂)、乙(质)及音(侵)、邑(缉)五部字数过多,推之等韵,他部皆止于四等,此独得四 等者二,故增安(元)、霭(祭)、遏(月)及瞏(覃)、音世木(合)五部 ,至若殷乙及讴(尤),更析之 则呼等不全。"B10戴氏这段话,意思是说,每一个古韵部,所包含《广韵》的韵部 应 仅止于一、二、三、四等四个等的韵,如果具有两个以上的四等韵,则应另外分出一部来, 他把真元、脂祭、质月、侵覃、缉合各分成两部,正是从这样的一种观点出发的。但是我们 仔细地检查他每一个古韵部的呼等的话,也未必每部皆四等俱全。例如他的祭部,有一等韵 泰、二等韵*%怪、三等韵祭废,就没有纯四等韵,又如他的庚部,有二等韵 庚耕、三等韵庚 清、四等韵青,却没有一等韵。但有一点是肯定了的,如果一个古韵部里缺四等性的韵,就 一定具有一等性的韵;反过来,若缺少了一等性的韵,就一定具有四等性的韵。也就是说, 一等性的韵与四等性的韵,是构成一个古韵部骨干,二者只可缺其一,而不可全缺。换句话 说,如果古韵部里没有一等性与四等性的韵,就不能成为一个古韵部了。这就是充分地利用 等韵知识与条理来分析古韵部,所以是审音派。 关于入声的独立,戴氏很注意阴阳入三分与分配,与音韵结构的完整性。他说"仆审其音, 有入者如气之阳,如物之雄,如衣之表;无入者,如气之阴,如物之雌,如衣之里。又平上 去三声近乎气之阳、物之雄、衣之表;入声近乎气之阴、物之雌、衣之里。故有入之入,与 无入之去近,从此得其阴阳、雌雄、表里之相配。而侵以下九韵独无配,则以其闭口音,而 配之者更微不成声也。"B11戴氏所以得此种阴阳之相配者,因为其正转之法中,有一 种为相配互转之故也。戴氏云:"一为相配互转:真文魂先转脂微灰齐,换转泰, 稵海转登等,侯转东,厚转讲,模转歌是也。"B12我们把戴氏所分的九类二十五部,按着他 相配互转之理,排列起来,就有如表一。 这样九类二十五部,在分配上看起来就很整齐,音韵结构上阴阳入三声的相配就很完整。 至于黄侃(1886-1935),他属于审音派,也与戴震一样,能充分利用等韵知识作为古韵分部 的依据。黄氏说: 凡变韵之洪与本韵之洪微异,变韵之细与本韵之细微异,分等者大概以本韵之洪为一 等,变韵之洪为二等,本韵之细为四等,变韵之细为三等。B13 所以他用以标示的古韵二十八部的韵目,在等韵上,不是一等,就是四等。如表二。 如前所说,一等韵与四等韵是构成一个古韵部的骨干,所以黄侃称它为古本韵。黄侃推 求古 本韵的方法,首先根据钱大昕所考《古无轻唇音》及《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两篇文章的证 据, 表一 阳声入声阴声 一歌三铎二鱼 四蒸六职五之 七东九屋八尤 十阳十二药十一萧 十三庚十五锡十四支 十六真十八质十七脂 十九元二一月二十祭 二二侵二三缉 二四覃二五合 表二 阴声入声阳声 歌戈一等曷末一等寒桓一等 屑四等先四等 灰一等没一等痕魂一等 齐四等锡四等青四等 模一等铎一等唐一等 侯一等屋一等东一等 萧四等 豪一等沃一等冬一等 稵一等德一等登一等 合一等覃一等 *6 四等添四等 加上章炳麟《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的考证,知道上古音声母没有非、敷、奉、微、知 、彻、澄、娘、日等九纽。他以此九纽为基础,进察《广韵》二百六韵,三百三十九小类, 发现凡无此九变声之韵或韵类,也一定没有喻、为、群、照、穿、神、审、禅、邪、庄、初 、床、疏等十三纽,那么这十三纽必定与非、敷、奉、微、知、彻、澄、娘、日等九纽同一 性质可知。什么性质呢?那就是变声。四十一声纽当中减去二十二变声,所剩下的十九纽, 就是古本声了,而只有古本声的韵就是古本韵了。 故黄氏在《与友人论治小学书》云: 当知二百六韵中,但有本声,不杂变声者为古本音,杂有变声者,其本声亦为变声所挟 而 变,是为变音。B14 因为古本韵不用轻唇、舌上、半齿等变声作切语,因此知道凡"古本韵"的切语上字,一 定是"古本声"。他在《尔雅略说》中说: 古声类之说,萌芽于顾氏,钱氏更证明"古无轻唇、古无舌上",本师章氏证明 "娘、日归泥",自陈兰甫作《切韵考》,划分照、穿、床、审、禅五母为九类,而后齿、 舌之界明,齿 舌之本音明。大抵古音于等韵只具一四等,从而《广韵》韵部与一四等相应者,必为古本韵 ,不在一四等者,必为后来变韵,因而求得古声类确数为十九。B15 所以黄侃的古音研究是结合《广韵》、等韵、古音三者来观察的,这不但把古今音变的问题 解决了,也把古音、《广韵》、等韵的整个系统都弄清楚了。 他在《声韵略说·论斯学大意》中说: 往者,古韵、今韵、等韵之学各有专家,而苦无条贯。自番禺陈氏出,而后《广韵》之理明 ,《广韵》明,而后古音明,今古之音尽明,而后等韵之纠纷始解。此音学之进步一也。 B16 黄侃从《广韵》、等韵、古音三者交错中,考得古韵二十八部,在方法上,与过去纯粹根据 《诗经》韵脚与《说文》谐声的传统方法迥然不同,而在处理旧有成绩上,更是择善而从, 吸收了各家合理的部分。他在《音略》中说: 古韵部类,自唐以前,未尝昧也。唐以后始渐茫然,宋郑庠肇分古音为六部,得 其通转之大界,而古韵究不若是之疏。爰 逮清朝,有顾、江、戴、段诸人,毕世勤 劬,各有启发,而戴氏所得为独优,本师章氏论古韵二十三部,最了然矣。余复益以戴君所论, 成为二十八部。B17 他所以觉得戴君独优者,就是因为戴氏注意到阴阳入的三分与彼此的互配关系,对于音 韵结构最为完整,故认为独优。黄侃从《广韵》出发,确立古音系统,关联等韵结构,再从 等韵结构,重验《切韵》系统,修订古韵分部。后来他觉察到《切韵》残卷中,谈、盍两韵 也是没有今变声纽的韵,于等韵属于一等韵,如并入添*6 部的话,在添 *6部里头,既有一等谈盍, 又有四等的添*6,因此主张把它分成二部。他的《谈添盍*6 分四部说》一文,就是具体的例证了。 黄先生这一主张,从音韵结构来看,是值得人们的重视的,因为《广韵》自真至仙十四个收音于_n 的韵,既分成了痕、寒、先三个古韵部,入声自质至薛十三个收音于_t的韵,也分成了没 、曷、屑三个古韵部;若收音于 _m及 _p韵尾的韵,只分覃添与合*6四部,则与收音于_n与 _t的六部,在音韵结构上,不足相配,所以主张谈盍从添*6分出来,加上覃合两部,则正好与 收音于_n与_t的六部相配,这个理论,当然值得人们的重视。请看表三。这是我替黄侃拟音 的三十部古韵相配表: 表三 韵尾/元音a o稵齐模a k德k锡k铎ak 登青唐a u萧u豪u侯au uk沃uk屋auk 续表三 u冬u东au i灰i歌ai t没t屑t曷at n魂n先n寒an p合p*6 p盍ap m覃m添m谈am 这样阴阳入三声相配,大致说来,相当整齐。虽然还没有分出觉部以配萧冬,也没有分出脂 部以配屑先,仍然有所缺憾,但说他是继戴震后的另一位审音派的古音学家,我想是没有问 题的。B18 至于江永算不算是审音派的古韵学家,这并不是说他懂得审音,就算是审音派的古音学家 ,如果他没有用上这些等韵的条理或阴阳入三声相配的条理来分析古韵部的话,尽管他懂 得审音,甚至审音精到,我们仍旧不能算他是审音派古音学家。王力先生说得好:"江永只 分古韵为十三部,而没有分为廿一部(连入声),他还不能算是阴阳入三分,入声还没有和阴 阳二声分庭抗礼。"B19江永把侯与虞之半并入尤幽及分豪分肴分宵分萧等为十一 部,这里就出现了在同一部古韵中既有一等韵的侯(如侯娄诹裒),又有一等韵的豪(如牢*)滔陶)。所以江有诰批评他说:"顾氏合侯于虞,与三代不合,而合于两汉, 江氏合侯于尤 ,且不合于两汉矣。"B20又说:"婺源江氏始专就三百篇以求古韵,故得十三部, 然犹惑于今人近似之音也。"B21 至于江永在异平同入方面,本来观念是不错的,但也有些不应该如此相配而配错了的。例如 表四。 表四 阳声入声阴声 第八部阳唐第四部药铎第三部鱼模第六部宵豪 他把鱼宵阳同入是说不通的,其实只要鱼阳同入铎就可以了,宵部自有其入声药,不应该混 为一谈,这也是因为入声分部上面还有些未清楚,把药铎两韵合到一块儿,所以平入相配就 乱了。再看表五。 表五 阳声入声阴声 第四部真谆第二部质术 第九部耕清第五部昔锡 第十部蒸登第六部职德第二部支脂 江氏拿阴声的第二部支脂部跟三部阳声与三部入声相配,显然配得不是很理想,还不能跟戴 震与黄侃相比。B22这或许是王先生在《汉语音韵》里面,把江永划入考古派,没有 认为是审音派的最大原因吧!B23 至于江有诰(?-1851),他精于审音,也能了解等韵学理,这都不必怀疑。但他不是审音派 的古韵学家,则毫无问题。他的入声除缉、叶两部外,都附在阴声韵部没有 独立,更没有运用阴阳入三声相配的理论来分析上古韵部的结构。他甚至不相信"阴阳对转 "的理论,他的《古韵凡例》说:"孔氏《诗声类》,虽有补正三家之处,乃臆为阴阳九声 ,穿凿武断,功过相参。"B24先师许世瑛先生《辑江有诰通韵谱合韵谱借韵谱后记 》批评江氏云:"对阴阳对转亦不置信,实则之蒸对转,东侯对转,脂谆对转,歌寒对转, 三百篇中,亦常见之。江氏仅于《东门之竔 》二章云:歌元借韵,《北 门》三章、《硕人》一章、《墓门》二章及《雨无正》四章云:脂文借韵,可谓极罕见现象 ,在彼以为借韵,其价值远不如通韵、合韵之可贵,而吾侪反觉其较通韵合韵诸条,更耐人 寻味,而对后人研究上古音之帮助,或更伟大。"B25 另外,江有诰也没有充分利用其所知的等韵知识来分析韵部。例如王念孙分立至部,实在是 很有见地的,从等韵上来讲,至部的屑韵、霁韵都是四等韵,脂部去入声的没韵、队韵是 一等韵,这里就有了分化的条件。王念孙《与江有诰书》说:"段以质为真之入非也,而分 质术为二则是,足下谓质非真之入是也,而合质于术以承脂,则似有未安。《诗》中以质术 同用者,唯《载驰》三章之济*5 ,《皇矣》八章之类致(原注:是类与是致 为韵,是*8 与是 附为韵,类致、*8附皆通韵也),《抑》首章之疾戾,不得因此而谓全部皆 通也。(原注:有诰按:尚有《终风》三章之*)寐*&,未引首二章,第三句皆入韵,则寐字不 得谓非韵)。若《宾之初筵》二章:'以洽百礼,百礼既至。'此以两礼字为韵,而至字不入韵。' 四海来格,来格其祁。'亦以两格字为韵。凡下句之上二字与上句之下二字相承者皆韵也。质术之 相近犹术月之相近,《候人》四章之荟蔚,《出车》二章之旆瘁,《雨无正》二章之灭戾觀, 《小弁》四章之驷淠届,《采菽》二章之淠觕 驷届,《生民》四章之旆*3 ,术月之通较多于 质术,而足下尚不使之通,则质术之不可通明矣。念孙以为质月二部皆有去而无平上,术为脂 之入,而质非脂之入,故不与术通也。"B26 然江氏《复王石馰 先生书》云: 来书谓拙著与先生尊见如趋一轨,所异者惟质术之分合耳。曩者有诰于此条,思 之至忘寝食 ,而断其不能分者有数事焉。论古韵必以《诗》《易》《楚辞》为宗,今此部于《诗》《易 》似若可分,而《楚辞》分用者五章:《九歌·东君》之节日,《远游》之一逸,《招魂》 之日瑟,《高唐赋》之室乙毕四条为质部字。《高唐赋》之物出一条为术部字。合用者七章 :《九章·怀沙》之抑替(原注:替从白声,白古自字),《悲回风》之至比,《九辩·六》 之济死,《风赋》之眎 欷,《高唐赋》之出忽失,《笛赋》之节结一出疾 ,《钓赋》之失术。《楚辞》而外,则犬牙相错,平侧不分,其不能离析者一也。……今质 术二部《诗》中与祭部去入合用十一章:《旄邱》之葛节日,《正月》之结厉鴋 ,《十月之交》 之彻逸,《宾之初筵》之设逸,此质之与祭合也。《候人》之荟蔚, 《出车》之旆瘁,《雨无正》之灭戾觀 ,《小弁》之觕届 淠寐,《采菽》之淠觕驷届,《皇矣》之翳縇 ,《生民》 之旆*3 ,此术之与祭合也,亦无平侧宾主之辨,其不能离析者二也。唐韵 去入二声分承平上,统系分明,今若割至霁与质栉屑别为一部,则脂齐无去入矣。二百六部 中有平去而无上入者有之,未有有平上而无去者也。且至霁二部为质之去者十之二,为术之 去者十之八,宾胜于主,无可擘画,若专以质迄栉屑成部,则又有去声数十字牵引而至,非 若缉盍九韵之绝无攀缘也。……此段氏质术之分,有诰所以反覆思之而不能从也。B27 从王念孙与江有诰往来论韵书可知,江氏所以不从段王将质从脂分出,仍是根据《楚辞》韵 脚之合比分多,故合而为一,则他显然是一于考古,而非据于审音而来的。故王力在《汉语 音韵》里对江有诰评道:"江有诰的古韵分部,没有什么特点;但也可以说王念孙的四个特 点中有三个特点也是江有诰的特点,因为江有诰与王念孙不谋而同都主张祭叶缉三部从平声 韵部里分出来。江有诰没有采用王念孙的质部,但是采用了孔广森的冬部(改称中部),所以 仍是廿一部。"B28江有诰古韵分部的特点既同于王念孙与孔广森,如果把王念孙与 孔广森算做考古派,我们有什么理由说江有诰是审音派呢? 其实唐作藩先生与我都是根据王力先生的著作来区分考古派与审音派的,但是所采信的资料 轻重稍有不同,我比较侧重王力先生的《汉语音韵》之说,而唐作藩先生把江永、江有诰算 做审音派,是采用了王力先生早年《古韵分部异同考》的说法而已。 一九九五年四月十日脱稿于台北市和平东路二段锲不舍斋 附 注 ① 《语言研究》1994年增刊为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八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② 《语言研究》1994年增刊下册,529-535页。 ③ 拙著《黄侃的古音学》一文,载于《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445-455页。 ④ 见广文书局印行音韵学丛书本《古韵标准》4页。 ⑤ 见广文书局印行音韵学丛书本《声类表》8-13页。 ⑥ 俱见广文书局印行音韵学丛书本《江氏音学十书》第一册1-9页。 ⑦ 见于中华书局《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一册63页。 ⑧ 见于山东教育出版社《王力文集》第十二卷468-469页。 ⑨ 香港中华书局《汉语音韵》162-163及174-175页。 B10 见广文书局印行音韵学丛书本《声类表·卷首》1-16页。 B11 见广文书局印行音韵学丛书本《声类表·卷首》4-5页。 B12 见广文书局印行音韵学丛书本《声类表·卷首》7页。 B13 见1964年中华书局《黄侃论学杂著》94页。 B14 见1964年中华书局《黄侃论学杂著》157页。 B15 见1964年中华书局《黄侃论学杂著》399-400页。 B16 见1964年中华书局《黄侃论学杂著》94页。 B17 见1991年10月文史哲出版社增订初版十四刷陈新雄著《音略证补》89-90页。 B18 参见《论谈添盍*6 分四部说》,在1994年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 司陈新雄《文字声韵论丛》225-246页。 B19 见1984年3月重印中华书局香港分局王力《汉语音韵》175页。 B20 见段玉裁《答江晋三论韵书》,在广文书局音韵学丛书本《江氏音学十书》第一 册10页。 B21 见广文书局印行音韵学丛书本《江氏音学十书》第一册《古韵凡例》1页。 B22 参见1983年2月3版文史哲出版社陈新雄《古音学发微》184-189页。 B23 见1984年3月重印中华书局香港分局王力《汉语音韵》150-163页。 B24 见广文书局印行音韵学丛书本《江氏音学十书》第一册《古韵凡例》6页。 B25 见许世瑛《辑江有诰通韵谱合韵谱借韵谱》一文,在燕京大学《文学年报》第七 期。 B26 见广文书局印行音韵学丛书本《江氏音学十书》第一册《王石馰 先生来书》22-23页。 B27 见广文书局印行音韵学丛书本《江氏音学十书》第一册《复王石馰 先生书》24-25页。 B28 见1984年3月重印中华书局香港分局王力《汉语音韵》160页。 (陈新雄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