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之"伯"非伯爵 孙 良 明 《左传》选文《郑伯克段于鄢》,现在已成了高校《古代汉语》教材"文选部分"的保留 篇目;对"郑伯"之"伯"的解释也可以说相当一致,即皆认为"伯"是爵位名称。如王力主 编《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这样注释:郑伯,指郑庄公。春秋时有五等爵:公、侯、 伯、子、男。郑属伯爵。①近年出版的几种《古代汉语》教材,②对"郑伯"的注释均 沿用此说。看来这是个历史性的误解,需要澄清。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古爵名无定称说》③明确指出,古代国君无公、侯、伯、 子、男之定称,即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杨树达引郭沫若《金文所无考》 说:公侯伯子男皆古国君之通称,五等爵禄之说,乃周末儒者因旧有之名称赋之以等级 者。杨树达通过彝器铭文考证,说明鲁君、齐君可称"鲁侯、鲁公"、"齐侯、齐公",陈 君可称"陈侯、陈子",楚君可称"楚侯、楚公、楚伯",秦君可称"秦公、秦子"等。 杨氏"爵名无定称说"验之《春秋》亦通,这突出表现在《春秋》对杞君的记载上。 《春秋》(据左氏《春秋》④)书"杞侯"二: 桓公二年 秋七月,杞侯来朝。(杞武公) 桓公十二年 夏六月壬寅,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杞靖公) 《春秋》书"杞子"三: 僖公二十三年 冬十有一月,杞子卒。(杞成公) 僖公二十七年 春,杞子来朝。(杞桓公) 襄公二十九年 杞子来盟。(杞文公) 《春秋》书"杞伯"二十六,试举几例: 庄公二十七年 杞伯来朝。(杞惠公) 文公十二年 杞伯来朝。(杞桓公) 襄公九年 冬,公会晋侯……杞伯、小邾子、齐世子光伐郑。(杞孝公) 昭公十三年 秋,公会刘子……杞伯、小邾子于平丘。(杞平公) 昭公二十六年 秋,公会齐侯……杞伯,盟于*"陵。(杞悼公) 《春秋》书"杞伯××卒"六,如: 襄公六年 春王三月,杞伯姑容卒。(杞桓公) 昭公六年 春王三月,杞伯益姑卒。(杞文公) 《春秋》对杞君,书"侯"、书"子"、书"伯";特别是对于杞桓公、杞文公,既书"杞子", 又书"杞伯"。这说明,"侯"、"伯"、"子"乃国君之通称,非爵位之名谓。 又《春秋》对楚君、吴君书"子",如: 僖公二十一年 秋,宋公、楚子……曹伯会于盂。(楚成王) 宣公元年 楚子、郑人侵陈,遂侵宋。(楚庄王) 哀公十三年 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吴王夫差) 楚君、吴君书"子"并不就是说明两国是子爵。 《春秋》对国君之葬皆书"公",这除了昭公六年书"葬杞文公"外,又如哀公十三年书"许 男成卒"、"葬许元公"。 这也说明"公"乃诸侯之通称。杞君益姑可称"子"、可称"伯", 又可称"公",而许男也可称"公"。郭沫若考证认为五等爵禄说"乃周末儒者因旧有之名称 赋之以等级",现可查资料有二: 一是《孟子·万章下》:"北宫*#问曰:'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孟子曰:'其详不可得 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 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二是《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这是现在能见到 的最早古代五等爵位说材料。 需要说明以下几点:一是孟子承认"其详不可得闻",只是"尝闻其略";二是孟子与《王 制》所说五等不一致(《古代汉语》教材据《王制》说);三是《礼记》的编纂者已有定 论,为西汉今文经学家戴圣,⑤《王制》的作者更有定说,孔颖达《礼记正义》《王 制》题解下明确地说:"卢植云:'汉孝文皇帝令博士诸生作此《王制》之书。'"这样 《王制》当是西汉时代产物,盖是博士诸生据孟子所说再分类。 至于《尚书·武成》"列爵惟五",伪孔传说"爵五等,公、侯、伯、子、男"和班固《白 虎通·爵》说"《王制》曰:'王者之制禄爵凡五等,谓公、侯、伯、子、男,此〔据〕 周制也。'"更不可靠。《武成》篇属《古文尚书》,不足为据;"伪孔传"即使非"伪", 孔安国也是西汉人。至于《白虎通·爵》则明说是沿用《礼记·王制》说。何休、范宁 不了解公、侯、伯、子、男为诸侯之通称,因而在《春秋公羊经传解诂》、《春秋梁 经传集解》中对《春秋》对杞君书"子"、书"伯"妄加解说。僖公二十七年"春,杞子来 朝",何休说:"贬称'子'者,起其无礼不备,故鲁入之。"⑥僖公二十三年"冬十有一 月,杞子卒",范宁说:"庄二十七年称'伯',今称'子',盖为时王所黜。"两家均认为杞 本伯爵,称"子"是因故贬级。何休、范宁之误解颇有影响,需予以消除。 综上所说,"郑伯"之"伯"的解释当是:春秋时代诸侯(国君)通称之一。 附 注 ① 中华书局,1981,第8页。 ② 如许仰民主编《新编古代汉语》(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荆贵生主编《古代汉 语》(黄河出版社,1995,第1版,1997修订本),白平、陈志明主编《古代汉语》(北岳文 艺出版社,1997)。 ③ 中华书局,1983,第249页。 ④ 左氏、公羊、梁三家《春秋》文字有异;如下两例"杞侯",公羊、穀梁《春秋》作 "纪侯"。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指出"杞、纪两字形相近,易误","以 作'杞'为是"。 ⑤ 参看王宁主编《评析本白话十三经》,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 ⑥ "鲁入"指下经"秋八月乙巳,公子遂帅师入杞";《左传》说:"秋,入杞,责无礼也。" (孙良明 山东师范大学第三宿舍27楼321室 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