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法"一词出现的年代 马国强 近现代的汉语语法学经典著作,起初并未使用"语法"这一术语,如《马氏文通》、《国文 法草创》、《新著国语文法》、《中国文法要略》等。至本世纪四十年代末,随着《中国现 代语法》、《汉语语法论》等书的出版,"语法"之说才渐行于世。《汉语大词典》十一卷 223页"语法"条共三个义项。其二云:"指语言的结构形式,包括词的构成和变化,词组 和句子的组织"(书证为鲁迅和叶圣陶语)。这是"语法"的现代意义。其三以王维诗"鸟来 还语法,客去更安禅"证成"讲说佛法"之义,似是参考了《中文大辞典》。而其第一义与 本文讨论的问题颇有关系,*1录如下:"文理、语脉。《左传·昭公二十年》:'尔其勉之, 相从为愈。'唐·孔疏:服虔云'相从愈于共死'。则服意'相从',使员从其言也。语法:两人 交互乃得称相。独使员从己,语不得为相从也。" 今按《左传·昭公二十年》:"尚谓其弟员曰:'尔适吴,我将归死。吾知不逮,我能死, 尔能报……尔其勉之,相从为愈'。"是伍尚让其弟伍员(子胥)逃亡,日后勉力为父兄报仇 ,而不要兄弟俱赴楚王之召,双双就死。故孔疏云:"比于相从俱死为愈也。" 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关于"语法"一词最全面的释义,所引孔疏不妨可以认为是"语法"的 最初出处。但是我们近来发现了"语法"的更早用例。《大智度论》卷四四《释句义品第十 二》:"问曰:'何等是菩萨句?'答曰:'天竺语法:众字合和成语,众语合和成句。如 ,'菩'为一字,'提'为一字,是二不和则无语,若合和名为'菩提',秦言无上智慧。 "又,"此品佛及弟子种种因缘,说菩萨摩诃萨义。'菩提'一语,'萨 *0'一语,二语合和,故名为义。若说名、字、语、句,皆同……天竺言' 波陀',秦言'句'。"细绎其义,所谓"字",似是兼指一个音节、一个书写符号;"语 "指词语;"句"即句子。而所谓"语法",就是指组合文字成词语,组合词语成句子。这 和《文心雕龙·章句》的"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有近似之处,说明天竺语 法和中土文法的相通一面。"语法"似乎已包涵了"文理语脉"和"词组和句子的组织"两 种解释的某些内容。 佛典"论中之王"--《大智度论》,系南印度龙树菩萨(约公元前三~二世纪)所造,汉译 本出自鸠摩罗什之手。罗什法师亦为天竺人,通晓西域和东土语言,曾在西域各国宣讲佛法 。弘始三年(401),后秦国主姚兴迎法师入长安,奉为国师,率数百弟子译经。一般认为《 大智度论》于弘始四年(402)译出。但据该书一百卷结语:"鸠摩罗耆婆法师以弘始三年、 岁在辛丑、十二月二十日至长安。四年夏于逍遥园中西门阁上,为姚天王出此释记,七年十 二月二十七日乃讫。"可知是书译成历时三载,其艰辛不难想见。所谓弘始四年译出的说法 是误把动手之日当作告峻之时了。该论中常见的语言学术语很多,如文字、字门、字法、言 语、言读、语言、譬喻等等。故而"语法"一词出自该书是很自然的事。 鸠摩罗什法师(344-413)译出《大智度论》在405年,孔颖达经师(574-648)撰成《五经音 义》在其晚年。两书相较,时间跨度两个世纪以上。亦即是说,"语法"一词的出现年代可 以比目前所知提前250年左右。 (马国强 商丘教育学院中文系 47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