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汉语言文字研究 |
||
1.汉语语音研究 4.汉语修辞研究 |
2.汉语词汇研究 5.汉语方言研究 |
3.汉语语法研究 6.汉字研究 |
1.汉语语音研究 徐世荣 普通话语音和北京土音的界线 1979.1 陈建民 汉语里的节奏问题 1979.2 卢甲文 关于三个上声连读变调问题的商榷 1979.2 李 明 “儿化”浅谈 1980.1 高玉振 北京话的轻声问题 1980.2 石佩雯 四种句子的语调变化 1980.2 陈之昌 汉语拼音表 1980.3 黄典诚 反切异文在音韵发展研究中的作用 1981.1 黄佩文 关于轻声的一些问题 1981.2(+王志武) 王志武 关于轻声的一些问题 1981.2(+黄佩文) 石佩雯 语调和语义 1981.3 京诺拉 在变调方面的一个小问题 1981.4(+温洁译) 温 洁 在变调方面的一个小问题(译) 1981.4(+京诺拉) 徐世荣 双音词的音量分析 1982.2 何 新 “么洞拐”原来是“107” 1982.4 金田一春彦 从日语声调拟测中国唐朝时代四声调值 1983.2(+林璋译) 李 明 关于轻声语素前的上声变调问题 1983.2 林 璋 从日语声调拟测中国唐朝时代四声调值(译) 1983.2(+金田一春彦) 高桥洋 汉语普通话的语法重音 1984.1 子 月 也谈三个上声连读变调的问题 1984.4 哈平安 现代汉语[i][][]的音位问题 1985.1 胡炳忠 三声三字组的变调规律 1985.1 陆致极 也谈上声三字组的变调规律 1986.1 钟 从Syllabic consonant谈起 1986.1 施光亨 现代汉语语音琐谈──声韵组合的命名、规范和频率 1986.3 徐世荣 汉语口语中叹词的熔合现象 1989.2 冯 蒸 汉语音韵研究方法论 1989.3 李如龙 声调对声韵母的影响 1990.1 林茂灿 普通话轻声与轻重音 1990.3(+颜景助) 颜景助 普通话轻声与轻重音 1990.3(+林茂灿) 陈亚川 汉语教材注音拼写法问题 1991.1 周有光 战后国际拉丁化的新浪潮 1991.1 孙德金 北京话部分儿化韵读音调查 1991.4 杜秦还 谈谈现代汉语声调教学 1992.1 贺 阳 北京话语调的实验探索 1992.2(+劲松) 劲 松 北京话语调的实验探索 1992.2(+贺阳) 徐世荣 北京话人称代词鼻韵尾的来历 1993.3 韩祝祥 试谈实验语音学与语言教学研究的关系 1994.4 柯传仁 汉语语音递增输出实验 1995.2 李 明 AB式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式的读音考察 1996.1 罗福腾 “尖团音”概念订误 1996.1 刘 娟 轻声的本质特征 1997.1 刘太杰 普通话不规则字音产生的原因 1998.1(+张玉来) 张玉来 普通话不规则字音产生的原因 1998.1(+刘太杰) 分类索引·汉语言文字研究:汉语词汇研究 2.汉语词汇研究 葛信益 汉语构词的特点和方法 1979.2 常敬宇 谈“就” 1980.2(+马欣华) 傅忆芳 新闻广播语言的特点和词语变化 1980.2(+刘士勤、陈荣德) 刘士勤 新闻广播语言的特点和词语变化 1980.2(+陈荣德、傅忆芳) 佟慧君 近义词辨析选登:重复、反复 1980.3 徐志民 关于词的感情色彩的几个问题 1980.3 蔡日英 说“似的” 1981.1 刘淑娥 近义词辨析选登:平常 普通 一般 1981.1 梅立崇 近义词辨析选登:朝、向、往 1981.3 许德楠 说单音词与语素在构形上的同一性 1981.4 余云霞 汉语成语及其特性(译述) 1982.1 杜厚文 科学术语的构成方法 1982.2 刘 钢 某些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 1982.2 佟慧君 如何辨析同素反序词 1982.2 谢文庆 现代汉语同义词的类型 1982.2 王 还 建国以来汉语词汇的变化及其原因 1982.3 宫兆平 古汉语词汇教学初探 1982.4 姜林森 汉语惯用语简说 1982.4(+施宝义、潘玉江) 李振杰 《暴风骤雨》中俗语的运用 1982.4 潘玉江 汉语惯用语简说 1982.4(+施宝义、姜林森) 施宝义 汉语惯用语简说 1982.4(+姜林森、潘玉江) 常敬宇 现代汉语词的语义域 1983.2 董树人 晋中话“嵌l词”与北京话对应词的比较 1983.2 杨靖轩 汉语医学词构词法 1983.2 曹 静 词义的义素分析 1983.3(+王振昆) 王振昆 词义的义素分析 1983.3(+曹静) 王书贵 数词紧缩语 1983.4 傅 力 同音异形异义词的区别 1984.1 徐宗才 惯用语例释选登 1984.1(+应俊玲) 应俊玲 惯用语例释选登 1984.1(+徐宗才) 耿二岭 拟声词的形象色彩 1984.2 鲍延毅 关于“她”字的商榷 1984.3(+刘又辛) 刘又辛 关于“她”字的商榷 1984.3(+鲍延毅) 马挺生 词语释义管见 1984.3 张清常 胡同与水井 1984.4 常宝儒 现代汉语词汇统计问题的初步研究 1985.1 敖镜浩 论系词“是”的产生 1985.2 常敬宇 同素词简论 1985.2 刘钧杰 颜色词的构成 1985.2 谢文庆 现代汉语反义词的特点 1985.2 王绍新 谈专名泛化 1985.3 郭良夫 从“汉语”名称论汉语词汇史研究 1985.4 张清常 释胡同 1985.4 陈亚川 异形词的规范可与多音字的精简相结合 1986.1 张德鑫 谈汉语的“正反词” 1986.1 鲍延毅 一个正在复苏的词儿“先生” 1986.2 傅惟慈 浅谈禁忌词语与委婉词语 1986.2(+沈叙伦) 郭德荫 科技汉语词汇的特点 1986.2 李新梯 “细前日”和“外后日” 1986.2 沈叙伦 浅谈禁忌词语和委婉词语 1986.2(+傅惟慈) 伍铁平 论颜色词及其模糊性质 1986.2 孟 琮 口语里的“得”和“得了” 1986.3 傅 力 偏正式合成词的一个小类与主谓式合成词的区别 1986.4 倪宝元 从结构上看成语的扩展用法 1987.1 李振杰 近十年汉语中新词新义的产生 1987.2 汪树福 “从新”与“重新” 1987.2 谢文庆 现代汉语反义词的关系 1987.2 刘淑娥 谈单音词与双音词组成的同义副词 1987.3(+赵静贞) 王绍新 谈汉语复合词内部的语义构成 1987.3 张清常 关于汉语双音节同形异义词语的问题 1987.4 梅立崇 试论同义词的性质和范围 1988.2 张志毅 通过工具书掌握汉语词性 1988.2 傅希孟 《红楼梦》中含双项数词的四字语 1988.3 张旺熹 色彩词语联想意义初论 1988.3 张维耿 不同华人社区词语差异浅论 1988.4 洪笃仁 试论大型语文词典的义项详备原则 1989.1 倪宝元 成语的套用 1989.1 伍铁平 不同语言的味觉词和温度词对客观现实的不同切分——语言类型学研究 1989.1 常玉钟 口语习用语略析 1989.2 李绍林 “房子”和“屋子”的区别 1989.3 凌远征 “她”字的创造历史 1989.4 李振杰 台湾新词语管窥 1990.1 刘又辛 汉语词汇史和文字训诂学 1990.3 张巨龄 汉语同形词语音轻重及词义、词性的变迁 1990.3 张志毅 词的理据 1990.3 王海芬木 汉语新词结构方式试析 1990.4 石毓智 说“喳儿”和“茬儿” 1991.1 俞 敏 “打”雅 1991.1 张清常 汉语的颜色词 1991.3 刘爱兰 用科技词语充实普通词汇 1991.4(+杨靖轩) 张清常 一种误解被借的词原义的现象——兼论“胡同”与蒙古水井的关系 1991.4 杨靖轩 用科技词语充实普通词汇 1991.4(+刘爱兰) 常敬宇 汉语象征词语的文化含义 1992.4 李 薇 从香港新外来概念语词到词库建设 1992.4(+肖正芳) 语用所 1992年出现的汉语新词新语选登 1992.4 肖正芳 从香港新外来概念语词到词库建设 1992.4(+李薇) 刘叔新 论词语的意味 1993.1 姚德怀 也谈“扎啤” 1993.2 张清常 再说惯用语 1993.2 杜厚文 定义的表达法 1993.3 伍铁平 表示“明天”和“昨天”的词的类型学研究 1993.4 周 荐 比喻词语和词语的比喻义 1993.4 朱庆之 汉语外来词二例 1994.1 董树人 谈谈新词词典编写中有关收词的几个问题 1994.3 语用所 1993年出现的汉语新词语 1994.3 姚汉铭 试论新词语与规范化 1995.1 凌 云 汉语义素运动造词 1995.4 语用所 1994年出现的汉语新词新语选登 1995.4 刘桂芳 义素分析之我见 1996.1 刘叔新 轻声“里”属什么单位的问题 1996.1 张宝林 离合词的确定与离合词的性质 1996.1(+赵淑华) 赵淑华 离合词的确定与离合词的性质 1996.1(+张宝林) 葛西劝 对新闻语言中新词语应用的一点看法 1996.2(+葛素表) 陈光磊 改革开放中汉语词汇的变动 1997.2 王 宁 训诂学与汉语双音词的结构和意义 1997.4 万艺玲 三部词书的动词释义粗析 1998.1 谢米纳斯 汉语词汇学教学初探 1998.1 周 荐 惯用语新论 1998.1 林杏光 我国的辞典编纂事业述略 1998.2 金欣欣 谈《新华字典》中的复音词 1998.3 陈月明 词义的综合形态和分析形态 1999.1 凌 云 汉语类比造词初探 1999.2 殷志平 构造缩略语的方法和原则 1999.2 分类索引·汉语言文字研究:汉语语法研究 3.汉语语法研究 陈贤纯 句末“了”是语气助词吗 1979.1 田万湘 虚词释例选登:给 1979.1 王砚农 从带“了”的病句谈起 1979.1 许德楠 “一”的变调规律同语法作用的关系 1979.1 赵淑华 关于“是…的”句 1979.1 洪成玉 古代汉语中的系数结构 1979.2 黄文彦 虚词释例选登:在 1979.2 李 珠 谈谈主谓谓语句 1979.2 刘月华 从“天天”和“每天”所想到的 1979.2 王 还 汉语结果补语的一些特点 1979.2 伍铁平 评高名凯语言论中的“位”“素”理论 1979.2 郭志良 可能补语“了”的使用范围 1980.1 潘文娱 谈谈“正”“在”和“正在” 1980.1 宋玉柱 说“起来”及与之有关的一种句式 1980.1 王国璋 “许多”“不少”“多少”词义、语法特点的分析和比较 1980.1 杨丽珠 “然”字小议 1980.1 张志公 关于汉语语法体系分歧问题 1980.1 胡百华 汉语体词的内涵 1980.2 陆俭明 “程度副词+形容词+的”一类结构的语法性质 1980.2 吕必松 现代汉语语法学史话(一) 1980.2 马欣华 谈“就” 1980.2(+常敬宇) 杨惠元 浅谈重复 1980.2 董 浩 谈形容词带宾语的几个问题 1980.3(+许德楠) 金 风 介绍《汉语口语语法》 1980.3 李培元 谈词的虚实——副词是实词还是虚词 1980.3(+陆世光) 刘月华 关于趋向补语“来”、“去”的几个问题 1980.3 陆世光 谈词的虚实——副词是实词还是虚词 1980.3(+李培元) 吕必松 现代汉语语法学史话(二) 1980.3 宋王珂 古汉语“孰”“与”组成的选择比较问句——兼论一些译法 1980.3 王 还 再说说“在” 1980.3 许德楠 谈形容词带宾语的几个问题 1980.3(+董浩) 钟式嵘 功能、意念、语言形式 1980.3 李临定 我国三十年来的语法研究 1980.4 李 珠 现代汉语中副词用法的三性问题 1980.4 傅雨贤 “把”字句与“主谓宾”句的转换及其条件 1981.1 赖汉纲 虚词释例选登:极 1981.1 李裕德 词组在汉语中的重要作用 1981.1 吕必松 现代汉语语法学史话(三) 1981.1 杨淑璋 代词“等”和“等等”的一些用法 1981.1 马 真 修饰数量词的副词 1981.1 赵淑华 关于“还”的对话 1981.1 朱德熙 “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 1981.1 常敬宇 谈动词的叠用 1981.2 关立勋 虚词释例选登:绝 1981.2 王海芬 古代汉语的比较问句 1981.2 张拱贵 两种类型多重复句的分析 1981.2 弗朗西斯·C·李 我们怎样处理“把”字 1981.3(+王德佩节译) 洪成玉 关于“有以”、“无以”的用法 1981.3 金 路 鲁迅小说《药》里的动词 1981.3 杉村博文 纽带在哪里 1981.3 王德佩 我们怎样处理“把”字(节译) 1981.3(+弗朗西斯) 谢晓安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语法体系概述 1981.3 张 静 有关“句子成分”的几个问题——《新编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简介 1981.3 房玉清 助词的语法特征及其分类 1981.4 侯学超 谈谈语义在层次切分中的作用 1981.4(+吴竞存) 黄国营 伪定语和准定语 1981.4 邵敬敏 拟声词初探 1981.4 吴竞存 谈谈语义在层次切分中的作用 1981.4(+侯学超) 许维翰 谈“非…不…” 1981.4 张志公 谈汉语的语素——并略介绍哈尔滨语法教学讨论会 1981.4 赵静贞 “谁”的用法浅析 1981.4 贾梅露 汉语数量词和否定词关系的探讨(译) 1982.1(+李英哲) 李文治 关于“又”和“再” 1982.1 李英哲 汉语数量词和否定词关系的探讨 1982.1(+贾梅露译) 刘月华 状语与补语的比较 1982.1 史存直 从汉语语序看分布理论 1982.1 宋王珂 “进行”的语法作用 1982.1 张维耿 助动词“想”和“要”的区别 1982.1 周生亚 谈谈汉语多重修饰语的词序问题 1982.1 陈信春 关于后分句主语承前宾语而出现及省略问题 1982.2 程美珍 关于“多(么)”在感叹句中作状语的问题 1982.2 楚永安 古代汉语中的“有…者”句 1982.2 孟 凯 虚词释例选登:大 1982.2 董树人 关于AABB式重叠的问题 1982.3 赖汉纲 “很”用法初探 1982.3 李临定 言简意赅——汉语结构特点漫谈 1982.3 李子云 主谓谓语句 1982.3 吕文华 谈结果补语的意义 1982.3 邵敬敏 关于“在黑板上写字”句式分化和变换的若干问题 1982.3 宋孝才 不定量词“点儿”与“些”比较 1982.3 宋玉柱 定心谓语存在句 1982.3 徐复岭 也说“似的” 1982.3 胡裕树 试论汉语句首的名词性成分 1982.4 吕必松 关于“是……的”结构的几个问题 1982.4 王砚农 汉语数词的习惯用法和感情色彩 1982.4 张志公 汉语的词组(短语) 1982.4 宋王珂 古汉语“有”的代词用法 1983.1 王惟贤 复句和关联词句 1983.1 徐静茜 说“来、去” 1983.1 张拱贵 关于复句的几点分析(上) 1983.1 钱学烈 寒山诗语法初探(上) 1983.2 张拱贵 关于复句的几点分析(下) 1983.2 李清华 谈离合词的特点和用法 1983.3 李一平 副词修饰名词或名词性成分的功能 1983.3 钱学烈 寒山诗语法初探(下) 1983.3 孙良明 汉语句法分析问题——兼述句结构成分分析法 1983.3 杨学军 “所…者”和“所…的” 1983.4 杉村博文 试论趋向补语“下”、“下来”、“下去”的引申用法 1983.4 杨必胜 是“省略—复句”,还是“共戴—单句”——兼谈单复句的区分标准 1983.4 黄祥年 比较句中的“更”和“还” 1984.1 林玉山 汉语语法学发展的语言因素 1984.1 刘瑞明 “有以”、“无以”是多义的同形异构体——与洪成玉同志商榷 1984.1 史锡尧 鲁迅对副词的选用 1984.1 宋玉柱 与“象”有关的几个问题 1984.1 邢福义 “要不是p就q”句式及其修辞作用 1984.1 奚博先 试谈“A的A,B的B”的语法特点和修辞作用 1984.1 杨惠芬 动态助词“了”的用法 1984.1 赵桂玲 准量词“人”的探讨——从唐人小说的用例谈起 1984.1 汪仁寿 复指词组与复指成分 1984.2 王国璋 动词带宾语语法特点两例 1984.2 吴洁敏 谈谈非谓语动词“起来” 1984.2 吴振邦 语气词的妙用 1984.2 俞鸣蒙 也论“要不是”和“要不” 1984.2 赵金铭 能扩展的“动+名”格式的讨论 1984.2 朱声琦 上古无指代词“有” 1984.2 李临定 动词的宾语和结构的宾语 1984.3 解惠全 指代性副词“相”的用法 1984.3 邢公畹 说汉语的连锁复句——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 1984.3 崔永华 “连…也/都…”句式试析 1984.4 武柏索 浅释“一…一…”结构 1984.4 赵静贞 “A就A”格式试探 1984.4 胡树鲜 略析一类表“省”或“费”的句子 1985.1 贾 颖 关于时量补语的另外两种格式 1985.1 竟 成 现代汉语里的名作动用 1985.1 刘丹青 试谈两类“同位语”的区别 1985.1 邢公畹 就汉语的“连锁复句”问题答史存直先生 1985.1 赵建华 《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名量词 1985.1 吕文华 “由”字句——兼及“被”字句 1985.2 傅希孟 浅谈《儿女英雄传》中叠词的运用 1985.2 毛修敬 汉语里的对立格式 1985.2 饶春红 说“又”——兼论副词研究的方法 1985.2(+邵敬敏) 邵敬敏 说“又”——兼论副词研究的方法 1985.2(+饶春红) 丁恒顺 语气词的连用 1985.3 黄岳洲 现代汉语的一些同义语法形式 1985.3 李临定 介词短语使用漫谈 1985.3 林祥楣 简缩与搭配 1985.3 吕文华 “了”与句子语气的完整及其它 1985.3 马 真 “稍微”和“多少” 1985.3 杨淑璋 副词“还”和“再”的区别 1985.3 杨亦鸣 关于鲁迅作品中结构助词叠用的问题 1985.3 赵振才 汉语简单句的语序与强调 1985.3 蔡镜浩 关于名词活用作动词 1985.4 邓守信 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 1985.4 李绍林 试谈“象”字的词性 1985.4 刘月华 “怎么”与“为什么” 1985.4 陆俭明 关于“去+VP”和“VP+去”句式 1985.4 邢福义 现代汉语的“即使”实言句 1985.4 郁 李 “象”是介词、形容词吗 1985.4 任宣知 方位词组与含有方位语素名词的划界问题 1986.1 申小龙 汉语动词的分类角度 1986.1 宋王珂 现代汉语动词表示长时间的几种形式 1986.1 张晓铃 试论“过”与“了”的关系 1986.1 黄振英 科技汉语中的长句试析 1986.2 马 真 “很不—”补说 1986.2 范 晓 交接动词及其构成的句式 1986.3 胡正微 意义的语法作用和语法场的立体模式 1986.3 马挺生 试谈词语搭配的形式和条件 1986.3 冯志纯 试论介宾短语作主语 1986.4 史有为 包装义动词及其有关句型 1986.4 毛修敬 谈“只见~”的“只” 1987:1 史锡尧 《骆驼祥子》多样化的句式及其表达效果 1987.1 薛凤生 试论“把”字句的语义特性 1987.1 陈月明 “又”的一种语法意义新解 1987.2 程美珍 关于表示总括全部的“都” 1987.2 崔建新 隐现句的谓语动词 1987.2 郭志良 有关“AABB”重叠式的几个问题 1987.2 鲁 川 介词是汉语句子语义成分的重要标志 1987.2 沈开木 “了2”的探索 1987.2 吴学先 试论多指性动词 1987.2 董树人 关于量词“棵”的出现时间 1987.3 方经民 汉语“左”“右”方位参照中的主观和客观——兼与游顺钊先生讨论 1987.3 李延瑞 关于修饰性临时量词 1987.3 马庆株 缩略语的性质、语法功能和应用 1987.3 赵静贞 谈单音词与双音词组成的同义副词 1987.3(+刘淑娥) 陆俭明 数量词中间插入形容词情况考察 1987.4 任海波 现代汉语“比”字句结论项的类型 1987.4 邢福义 现代汉语的特指性是非问 1987.4 陈光磊 胡裕树谈怎样看待汉语语法的特点 1988.1 廖秋忠 篇章中的论证结构 1988.1 陆丙甫 “已经”同“曾经”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1988.1 倪宝元 状语的移动 1988.1 申小龙 论汉语句子的心理视点 1988.1 王积德 文言中的“之谓”和“谓之” 1988.1 王维成 从歧义看句法、语义、语用之间的关系 1988.1 吴洁敏 “来”和“以来” 1988.1 薛 红 连动式和递系式重合 1988.1(+叶研) 张寿康 谈汉语常用词的搭配 1988.1 兰宾汉 副词“都”的语义及其对后面动词的限制作用 1988.2 刘士勤 漫谈新闻标题中的动词运用 1988.2(+王学作) 刘月华 语调是非问句 1988.2 陆俭明 现代汉语副词独用刍议 1988.2 史有为 相对形式的产生、发展与接受 1988.2 王 还 再谈谈“都” 1988.2 吴延枚 关于复杂谓语的几个问题 1988.2 王学作 漫谈新闻标题中的动词运用 1988.2(+刘士勤) 许德楠 双宾同指与双宾异指 1988.2 杜厚文 科技汉语中的长定语 1988.3 胡盛仑 代词理解和称代类型 1988.3 刘学敏 关于“个”的特殊用法 1988.3 王艾录 语义谓语 1988.3 杨从洁 不定量词“点”以及“一点”“有点”的用法 1988.3 蔡振生 “不A不B”结构浅析 1988.4 林玉山 试论汉语语法学的发展趋势 1988.4 陶 炼 “C不C”结构的造句功能 1988.4 王 还 读《略析一类表“省”或“费”的句子》一文所想到的 1988.4 周时挺 也说“很不—” 1988.4 古川裕 “的S”字结构及其所能修饰的名词 1989.1 邵敬敏 “什么”非疑问用法研究 1989.1(+赵秀凤) 俞 敏 北京口语里有“动名词” 1989.1 张清常 上古汉语的SOV语序及定语后置 1989.1 赵秀凤 “什么”非疑问用法研究 1989.1(+邵敬敏) 胡炳忠 有关“呢”的两个问题 1989.2 李临定 如何分析汉语句子 1989.2 陆俭明 十多年来现代汉语研究管见 1989.2 王绍新 量词“个”在唐代前后的发展 1989.2 陆俭明 说量度形容词 1989.3 王 还 “只有…才…”和“只要…就…” 1989.3 邢福义 词类判别四要点 1989.3 郭春贵 “只要”与“如果”用法的异同 1989.4 胡明扬 流水句初探 1989.4(+劲松) 劲 松 流水句初探 1989.4(+胡明扬) 陆俭明 述补结构的复杂性 1990.1 彭可君 谓词性宾语补议 1990.1 孙良明 从汉代注释书论汉语介词的表义功能——兼谈否定介词结构的合理性 1990.1 王 还 “差(一)点儿”和“差不多” 1990.1 王希杰 论潜量词的显量词化 1990.1 吴继光 动词性“比”字句的分化及其他 1990.1 赵淑华 连动式中动态助词“了”的位置 1990.1 郑良伟 词汇扩散理论在语法变化里的应用——兼谈台湾官话“有”字句的句式变化 19 90.1 范开泰 省略、隐含、暗示 1990.2 冯志纯 试论转折关系的假设复句——兼谈“尽管”和“即使”“不管”的区别 1990.2 金椿姬 谈“弄” 1990.2 娄炳坤 略谈X杠句法学 1990.2 吴振国 前项隐含的“又”字句 1990.2 周国光 关系集合名词及其判断句 1990.2 崔永华 汉语形容词分类的现状和问题 1990.3 肖奚强 “N1+V得+N2+VP”句式歧义分析 1990.3(+张亚军) 张亚军 “N1+V得+N2+VP”句式歧义分析 1990.3(+肖奚强) 史锡尧 副词“又”的语义及其网络系统 1990.4 文 炼 语言单位的对立和不对称现象 1990.4 张清常 汉语的15个数词 1990.4 崔应贤 说专有名词前面的“一个” 1991.1 黄振英 词义在句子中的衍射作用 1991.1 陆俭明 现代汉语时间词说略 1991.1 邵敬敏 歧义分化方法探讨 1991.1 戴耀晶 现代汉语表示持续体的“着”的语义分析 1991.2 李成才 “跟…一样”用法浅谈 1991.2 李晓琪 现代汉语复句中关联词语的位置 1991.2 胡明亮 浅谈汉语词序的篇章功能 1991.3 华 萍 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的两个“三角”的研究——1980年以来中国大陆现代汉语语法 研究的发展 1991.3 嘉 谟 “的”字的分化 1991.3(+凌远征) 凌远征 “的”字的分化 1991.3(+嘉谟) 徐通锵 语义句法刍议——语言的结构基础和语法研究的方法论初探 1991.3 张旺熹 “把”字结构的语义及其语用分析 1991.3 廖秋忠 篇章与语用和句法研究 1991.4 施建基 扩展·排他·强调——说补语 1991.4(+王邱丕君) 王邱丕君 扩展·排他·强调——说补语 1991.4(+施建基) 徐 枢 回顾与展望——试谈80和90年代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1991.4 赵淑华 谈80年代和90年代的句型研究 1991.4 李英哲 官话和闽方言中的几个动词短语结构的比较研究 1992.1 鲁健骥 状态补语的语境背景及其他 1992.1 饶长溶 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黄山语法修辞座谈会发言摘要 1992.1(+徐枢) 王 还 漫谈汉语一些副词 1992.1 王建勤 介词“对于”的话语功能 1992.1 肖秀妹 “动+来+名”和“动+名+来”两种句式的比较 1992.1 徐 枢 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黄山语法修辞座谈会发言摘要 1992.1(+饶长溶) 赵 宏 官话和闽方言中的几个动词短语结构的比较研究(译) 1992.1 方 立 句法学与形态学的关系——接口语法纲要探索 1992.2 吕叔湘 通过对比研究语法 1992.2 屈承熹 汉语副词的篇章功能 1992.2 史锡尧 事物单位词的由来及使用 1992.2 李 瑛 “不”的否定意义 1992.3 相原茂 汉语比较句的两种否定形式——“不比”型和“没有”型 1992.3 阎德早 “老”字的称谓化作用 1992.3 沈开木 话题、述题和已知信息、未知信息 1992.4 施建基 补语与状语的比较——从《实用汉语课本》说起 1992.4(+王邱丕君) 王邱丕君 补语与状语的比较——从《实用汉语课本》说起 1992.4(+施建基) 方 立 接口语法:过去和现状 1993.1 李晋荃 话题连贯和述题连贯 1993.1 彭可君 说“怎么” 1993.1 范 晓 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1993.2(+胡裕树) 胡裕树 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1993.2(+范晓) 项开喜 “一M比一MA”格式试探 1993.2 范开泰 语法分析三个平面 1993.3 范 晓 复动“V得”句 1993.4 王希杰 语法研究中的静态和动态 1993.3 邢福义 现代汉语数量词系统中的“半”和“双” 1993.4 吴为章 关于句子的功能分类 1994.1 崔希亮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立场和方法透视——《语言教学与研究》15年语法研究论文 评述 1994.2 梅立崇 也谈补语的表述对象问题 1994.2 邵敬敏 现代汉语选择问研究 1994.2 孙良明 再论按结构层次关系分析,取消单复句划分 1994.2 张伯江 领属结构的语义构成 1994.2 渡边丽玲 “差一点”句的逻辑关系和语义结构 1994.3 韩荔华 论重复 1994.3 胡裕树 深化汉语的词法研究 1994.3 赵 新 动词重叠在使用中的制约因素 1994.3 储成志 语气词语气意义的分析问题——以“啊”为例 1994.4 贺 阳 汉语完句成分试探 1994.4 林杏光 论词语搭配及其研究 1994.4 吴雅慧 数词有限制的数量结构 1994.4 周小兵 “常常”和“通常” 1994.4 杜厚文 模糊语义定量分析 1995.1 周换琴 “不但…而且…”的语用分析 1995.1 李向农 现代汉语时间表达中的“特指时段” 1995.2 牛岛德次 《史记》和《汉书》中的数词 1995.2(+周生亚译) 王启龙 带宾形容词的统计分析 1995.2 周生亚 《史记》和《汉书》中的数词(译) 1995.2(+牛岛德次著) 金立鑫 “Posi.有N”和“Posi.是N” 1995.3 史有为 “没完”和“不停” 1995.3 朱景松 关于语序的几个问题——第五次语法学修辞学学术座谈会发言摘要 1995.3 朱晓亚 答句的语义类型 1995.3 周小兵 谈汉语时间词 1995.3 孙德金 现代汉语名词做状语的考察 1995.4 张国宪 语言单位的有标记与无标记现象 1995.4 刘社会 离合词的确定与离合词的性质 1996.1(+张宝林) 沈 阳 汉语句法结构中名词短语部分成分移位现象初探 1996.1 王希杰 论显句和潜句 1996.1 徐赳赳 叙述文中直接引语分析 1996.1 王 静 从语义级差看现代汉语“被”字的使用 1996.2 徐燕青 “不比”型比较句的语义类型 1996.2 张爱民 形容词重叠式作状语与作其它成分的比较 1996.2 何元健 汉语中的似矛盾句 1996.3(+卫志强、黄月圆) 胡明扬 《牵手》歌词中的语法等三题 1996.3 黄月圆 汉语中的似矛盾句 1996.3(+卫志强、何元健) 李 敏 “大主语隐含介词的主谓谓语句”再分析 1996.3 李宇明 领属关系与双宾句分析 1996.3 王宏宇 “仅…,就…”格式的形式、意义和功能 1996.3 卫志强 汉语中的似矛盾句 1996.3(+黄月圆、何元健) 范 晓 “有”字句的后续成分 1996.4(+张豫峰) 金立鑫 关于疑问句中的“呢” 1996.4 王绍新 超单句偏误引发的几点思考 1996.4 张济卿 也谈“Posi.有N”和“Posi.是N” 1996.4 张谊生 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 1996.4 张豫峰 “有”字句的后续成分 1996.4(+范晓) 周小兵 析“不A不B” 1996.4 李立成 不表可能的“动de形”结构及de的性质 1997.1 李 泉 现代汉语“形+动态助词”考察 1997.1 谭景春 “动+结果宾语”及其相关句式 1997.1 张谊生 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续) 1997.1 曹秀玲 V前受事结构的功能及其表现形式 1997.2 胡 翔 单句句型统计与分析 1997.2(+赵淑华、刘社会) 刘社会 单句句型统计与分析 1997.2(+赵淑华、胡翔) 沈 阳 现代汉语复合词的动态类型 1997.2 张 赤贞 论决定“在L+VP”或“VP+在L”的因素 1997.2 赵淑华 单句句型统计与分析 1997.2(+刘社会、胡翔) 陈昌来 汉语处所价语的初步考察 1997.3 孙德金 现代汉语动词作状语考察 1997.3 吴继光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目标和思路 1997.3 赵永新 析ABAC式四字语 1997.3 郑定欧 语法的定性、定位、定量研究 1997.3 胡孝斌 说“还是” 1997.4 马庆株 词组的研究 1997.4 易洪川 汉语口语里的一种施事宾语句 1997.4 周小兵 动宾组合带时量词语的句式 1997.4 金立鑫 试论“了”的时体特征 1998.1 刘丹青 普通话与上海话中的拷贝式话题结构 1998.1(+徐烈炯) 徐烈炯 普通话与上海话中的拷贝式话题结构 1998.1(+刘丹青) 杨惠芬 表比较的“没有”句句型探析 1998.1 施春宏 语义叠架原因论析 1998.2 王小莘 “时间”与“时候” 1998.2(+张舸) 张 舸 “时间”与“时候” 1998.2(+王小莘) 张谊生 说“永远”——兼论汉语词类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1998.2 李宇明 “一量VP”的语法、语义特点 1998.3 梅立崇 关联副词“却”试析 1998.3 徐 峰 现代汉语置放动词配价研究 1998.3 胡晓萍 动词带“着”的“把”字结构 1998.4(+史金生) 李 敏 现代汉语主宾可互易句的考察 1998.4 史金生 动词带“着”的“把”字结构 1998.4(+胡晓萍) 范 晓 二价动作动词形成的基干句模 1999.1(+朱晓亚) 刘 伟 作为篇章连接成分的“相反” 1999.1 刘元满 “太+形/动”与“了” 1999.1 施茂枝 述宾复合词的语法特点 1999.1 朱晓亚 二价动作动词形成的基干句模 1999.1(+范晓) 刘富华 单音形容词定语的合指析指与语序问题 1999.2(+徐建华) 陆俭明 “这是……”和“这个是……” 1999.2 徐建华 单音形容词定语的合指析指与语序问题 1999.2(+刘富华) 赵日新 与“个”有关的几个问题 1999.2 郑贵友 “X归X,Y归Y”格式浅议 1999.2 分类索引·汉语言文字研究:汉语修辞研究 4.汉语修辞研究 孙钧政 老舍语言学习笔记 1979.1 姜德梧 谈《子夜》的语言 1980.1 王德春 论语体 1980.1 朱 星 汉语的简说法 1980.2 高进贤 试论鲁迅小说中叙述人的语言 1980.3(+古远清) 古远清 试论鲁迅小说中叙述人的语言 1980.3(+高进贤) 杜厚文 汉语科技文体的语言特点 1981.2 章锡良 关于《汉语的简说法》的通信 1981.4(+朱星) 朱 星 关于《汉语的简说法》的通信 1981.4(+章锡良) 葛信益 《孔乙己》的语言分析 1983.1 冒寿福 炼词及其他——谈《骆驼祥子》的语言 1983.3 姚宝元 关于同音现象运用的问题 1983.3 张 弓 修辞教学漫谈 1983.3 张寿康 篇章修辞方式刍议 1983.4 杨俊萱 口语和书面语 1984.1 孙 云 试论鲁迅小说的比喻 1984.3(+王桂华) 王桂华 试论鲁迅小说的比喻 1984.3(+孙云) 滕吉海 比喻的延体及比喻的基本格式 1984.4(+文斌) 文 斌 比喻的延体及比喻的基本格式 1984.4(+滕吉海) 乌坤明 修辞、逻辑与重音 1985.1 郑子瑜 论《史记》修辞之偶疏 1985.1 王志芳 试谈《荷花淀》的语言特色 1985.2 吴士文 从科学和学科体系上看修辞语法的分合 1985.3 史荣光 “对顶”修辞方法刍议 1985.4 詹开第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口语句式 1985.4 张炼强 王力先生的修辞理论及其运用 1988.4 杨昌江 论“冰心体”语言 1986.3 谭学纯 一个类义熟语群的综合分析 1986.4(+朱玲) 杨庆蕙 从表达上看谐音 1986.4 朱 玲 一个类义熟语群的综合分析 1986.4(+谭学纯) 陈 华 “一语双叙”应纳入汉语修辞格 1987.1 邵敬敏 吕叔湘语言风格初探 1987.3 孙钧政 老舍文学语言理论阐述 1988.1 王建华 《正红旗下》的口语特色 1988.2 宗廷虎 我国古代戏曲修辞论的奇葩——金圣叹的评点修辞 1988.3 王希杰 论修辞学的对象 1988.4 田懋勤 关于“无标点文字”和它的修辞作用 1989.1 宗廷虎 试论台湾修辞学的发展 1989.4 孙钧政 语言指纹与作家风格 1990.1 张寿康 关于修辞理论问题 1990.3 李郁章 类比格初探 1991.1 孙钧政 度·隔·情——关于文学语言问题的思考 1991.2 王化鹏 谈谈四字语的修辞作用 1993.4 王 钅英 试论“通感生义”——从“闻”字说起 1997.4 刘静敏 与拈连格有关的词语超常搭配 1998.3 陈本源 文艺语体和文艺作品教学中的语体训练 1998.4(+黄岳洲) 黄岳洲 文艺语体和文艺作品教学中的语体训练 1998.4(+陈本源) 周远富 《马氏文通》的修辞学意义 1998.4 分类索引·汉语言文字研究:汉语方言与汉字研究 5.汉语方言研究 陈亚川 闽南口音普通话说略 1987.4 姚佑春 上海口音的普通话说略 1988.4 鲁国尧 “方言”的涵义 1992.1 李如龙 语文教学和方言调查研究 1997.2 曹志耘 汉语方言里表示动作次序的后置词 1998.4 李如龙 论汉语方音异读 1999.1 6.汉字研究 周有光 当前文字改革的几个问题 1980.4 雨 兹 汉字究竟有多少 1981.1 顾 越 汉字形音义关系种种 1981.2 陈亚川 六书说、简体字与汉字教学 1982.1 张清常 音义关系在汉语汉字中的特殊组合 1989.4 陈亚川 繁简汉字文本转换初探 1994.3 施正宇 现代形声字形符意义的分析 1994.4 张希峰 分化字的类型研究 1995.1 陈亚川 文字处理与语文规范 1995.2 李世之 试论汉语中的谐音字 1995.2 |
||
最近更新时间:1999年06月17日 17:28:53 |
||
欢迎您多提意见和建议,请发E-MAIL到:webmaster@zgyw.freeservers.com |
||